央广网北京7月13日消息(记者奕延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《环球新财讯》报道,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、挑战增多的背景下,中国经济如何应对宏观挑战、夯实发展根基?企业又该如何布局全球市场?在7月10日举行的第五届智荟中欧·北京论坛上,与会专家围绕国际贸易、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,共同探寻企业在宏观变局中的发展新路径。
全球化未停滞,但需模式升级
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、会计学教授许定波在论坛上指出,尽管面临贸易摩擦等压力,全球化进程并未停滞,中国贸易展现出强劲韧性,今年前五个月货物贸易顺差同比大幅增长42%。然而,他也提醒需正视消费动力不足、企业成本压力等结构性问题。
许定波教授强调,中国企业出海模式亟待升级:“我们有产品、技术、资本和管理模式出口的能力。目前最普遍的是产品出口,但这容易将国内市场的‘内卷’转化为国际市场的‘外卷’。未来更需要聚焦技术出口、资本出口,以及真正深耕当地市场。如何构建一个高效、可持续的全球化运营平台,是中国企业,特别是大型企业亟需关注的核心课题。”
展开剩余54%数字货币浪潮呼唤监管协调与立法提速
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货币浪潮成为论坛另一焦点。神州信息服务集团联席董事长王永利指出,美元稳定币的快速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全新挑战。他建议,可利用香港作为试验田,在离岸市场探索人民币稳定币的应用,但关键在于“无论是离岸还是在岸发行,都必须纳入中国的监管框架”。
王永利呼吁加快相关领域的立法与监管步伐:“我们必须加速数字人民币的推进。同时,随着多国法定数字货币及稳定币的涌现,各自为政的监管框架蕴含巨大系统性风险。加强国际监管协调已刻不容缓。缺乏协调的‘孤岛式’监管是非常危险的。”
“植根中国,链接全球”:数字化赋能全球运营
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塑产业规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,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关伟分享了其“植根中国,链接全球”的战略实践。他指出,虽然联想75%的销售额来自海外,但其核心竞争力仍深植于中国——80%的生产制造、70%的研发人员以及最大的研发实验室、智能制造中心均布局在中国。
“我们将中国强大的制造优势与数字化管理紧密结合,以应对海外运营的复杂性和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,”关伟介绍道,“我们在智能制造领域已构建了24个核心模块,并持续引入新的AI应用。利用这些成熟的数字化工具,我们得以高效地管理遍布全球的海外部门和制造工厂。”
本届智荟中欧·北京论坛的讨论表明,在全球经贸格局重构的关键时期,中国企业需以更高远的战略视野,通过技术创新、资本运作、深度本地化和数字化赋能,实现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走进去”“扎下根”的跨越,方能在变局中赢得主动、夯实长远发展根基。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专业门户登录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