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着上一篇“人迎大一倍于寸口……”
原文
¹寸口大一倍于人迎,病在足厥阴,一倍而躁,在手厥阴。²寸口二倍,病在足少阴,二倍而躁,在手少阴。³寸口三倍,病在足太阴,三倍而躁,在手太阴。⁴盛则胀满、寒中、食不化,虚则热中、出糜、少气、溺色变,紧则痛痹,代则乍痛乍止。⁵寸口四倍,且大且数,名曰溢阴,溢阴为内关,死不治。
理解
对于寸口穴、人迎穴的位置,“一倍”的意思,“一倍而躁”的含义,在前面的文中都详细解释过。可参考前文学习。
寸口脉与人迎脉的比较
¹寸口一倍→足厥阴肝经(下肢阴经)
兼躁象→手厥阴心包经(上肢阴经)
²寸口二倍→足少阴肾经(下肢阴经)
兼躁象→手少阴心经(上肢阴经)
³寸口三倍→足太阴脾经(下肢阴经)
兼躁象→手太阴肺经(上肢阴经)
⁴不同的脉象所对应的病理表现
盛则胀满、寒中、食不化:
- 盛脉:脉象强盛,通常表示邪气盛或气机壅滞。
- 病理表现:腹部胀满、中焦寒凉(寒中)、消化不良(食不化)。这是因为气机壅滞或寒邪内盛,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。
虚则热中、出糜、少气、溺色变:
-虚脉:脉象虚弱,通常表示正气不足或气血亏虚。
- 病理表现:中焦虚热(热中)、大便稀溏或糜烂(出糜)、气短乏力(少气)、小便颜色异常(溺色变)。这是因为正气不足,虚热内生,或脾虚失运,导致消化和排泄功能异常。
紧则痛痹:
- 紧脉:脉象紧张有力,通常表示寒邪或疼痛。
- 病理表现:疼痛或痹证(痛痹)。这是因为寒邪凝滞或气机不畅,导致经络不通,引发疼痛。
代则乍痛乍止:
- 代脉:脉象有规律地间歇,通常表示脏气衰弱或气血运行不畅。
- 病理表现:疼痛时作时止(乍痛乍止)。这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,导致疼痛反复发作。
⁵寸口四倍,意味着阴经邪气极盛;大脉、数脉代表脉象宽大和快速,通常与邪气盛和热证相关;“溢阴”指的是阴气过盛,可能压制阳气,导致阴阳失衡;“内关”并不是穴位,而是指阴阳隔绝的状态,即内关格拒,病情危重;难以治愈。
原文
¹《灵枢·经脉》: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。²俱盛四倍以上,命曰关格,关格者,与之短期。
理解
¹-²人迎脉和寸口脉大于正常脉象的四倍以上,称为关格,这种脉象表现为阴阳俱盛,且相互隔绝,病情十分危重。
原文
¹《灵枢·五色》:人迎盛坚者,伤于寒。²气口盛坚者,伤于食。³以气口主里,伤食则阴郁于内,故气口盛坚;人迎主表,伤寒则阳郁于外,故人迎盛坚。
理解
人迎脉和气口脉,伤寒和伤食的关系。
¹-³人迎脉与体表的阳气有关,当脉象表现为强盛而坚硬,表明体表阳气受到寒邪的侵袭,阳气郁滞于外,无法正常宣发。
气口脉与体内阴气有关,当脉象表现为强盛而坚硬,表明体内阴气因饮食不当而郁滞,脾胃功能受损。
原文
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。寸口人迎之脉,载在经文,后世乃有左为人迎,右为气口之说,无稽妄谈,不足辨也。
理解
这就是诊候寸口、人迎的方法。寸口、人迎之脉,记载于《内经》原文,而后世却有左为人迎、右为气口之说,是为无稽妄谈,不值得辩驳。
——完——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专业门户登录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